“音”与“色”的节奏:石煜个展“对画”开幕
2015年12月5日,“对画——色彩与音符的一次邂逅”石煜作品展在北京798桥艺术空间开幕。展览由高毅策划,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马路担任学术主持,呈现了油画系教师石煜2015年的最新系列作品。
开幕当天,德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亚当·科斯特思奇(Adam Kostecki)先生现场演奏了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居塞比•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和勃拉姆斯的《谐谑曲》,音乐的流淌与色彩的涌动相互交织,构成了色彩与音符的一次完美邂逅,也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被精心设计成灰、蓝、橙三个颜色,分别代表乐曲的低音,中音和高音部。
今夏,石煜来到德国南部小镇哈默尔堡,在这次旅行中邂逅了亚当·科斯特思奇教授。二人一见如故,在交流中产生了对于艺术的诸多共识:音乐的节奏感与绘画的线条不谋而合,而同属于人类精神层面的绘画与音乐也在这次契机中找到了沟通的可能性。本次展览即是石煜在亚当教授上课期间及音乐会现场进行的写生创作。
无论音乐还是绘画,它们都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构架。二者相互吸收、启迪,但又保持着自己本身创作的独立性。正如艺术家石煜自己所言:“音乐演奏了一个形象,绘画描绘了韵律和节奏。如果是这样,‘音’和‘色’就成为了一个整体。”而在这一过程中,石煜开始深入思考“绘画的完整性”这一命题——“绘画的完整性并不一定是画面自身的完整,有时就是在某种状态下情绪的清晰表达……艺术的状态要比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最终结果重要。”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出席开幕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在欧洲绘画史上,音乐课一直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这说明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和韵律流淌的音乐本来就是相通的。“艺术有诸多作用,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让人们进入到审美的空间和环境当中,从而能够感到艺术创造的乐趣和其表现语言的魅力。”因而,石煜和德国小提琴家亚当的默契合作既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又是一种跨领域共享,这种‘对话’,既是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更记录了现场的韵律和情绪。在范迪安看来,本次展览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现场感十分浓郁。石煜用绘画语言记录了音乐律动的发生现场、气氛及情绪,带来一种新的生机。“艺术感动人的地方首先就应该是真情的流露和表达,石煜的作品将转瞬即逝的音乐发生现场捕捉在画布之上,另刹那成为永恒。”
二是这次展览和它所呈现的体验方式,在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审美喜悦同时,也标志着石煜在其艺术创作上的一个新高度。“他既强调自我心理的真诚表达,也注重艺术语言的精炼性,从画面的组织、色彩的捕捉,特别是通过写意似的用笔淋漓尽致地再现一种场面和气氛,在表现语言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正如范迪安所言,“对画”展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体验和“对话”——“亚当先生琴弦上打动我们听觉的音符,和石煜画面上冲击我们视觉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维的视听共鸣。”
“绘画与音乐,一个视觉,一个听觉;一个静止不变,一个随时间流动。也不尽然:音乐有静止的时候,那是乐谱。绘画有流动的时候,那是绘画的过程。说绘画与音乐都有旋律感、节奏感,一个靠形色,一个靠音律,但都是由动作完成的。”学术主持马路教授在前言中写到,当音乐邂逅绘画,造型的塑造就会更加洒脱和自在,情绪和气氛也将更加充实。“二画室本身就比较注重色彩,而石煜这次的展览更加强调了色彩的力度。因为这批作品的灵感更多源于声音,石煜开辟了新的感知渠道,拓展了对于动感、情绪、变化、韵律的交感,从而形成了新的绘画视觉。”
音乐转瞬即逝,绘画却可以凝固而永恒。石煜将旋律的抑扬顿挫注入油画的色彩堆积中,静静伫立作品前,观众不仅在欣赏画作本身,更是在享受一曲婉转的旋律。
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10日。
上一篇:中央美院2015“潘绍棠雕塑艺术奖学金”1日颁奖
下一篇:克利夫兰艺术学院招生办副主任Thomas Green来到央美国际预科访问